金秋时节,郑州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的技能大赛赛场灯光渐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圆满落幕。来自吉林省的114名选手组成代表团,经过激烈角逐,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斩获2枚金牌、3枚铜牌,29个项目获得优胜奖,16人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吉林省历史最佳纪录,还为其赢得“优秀组织奖”,让“吉林技能”在全国最高级别的技能舞台上大放异彩。
这两枚金牌意义非凡,彰显着“首次突破”的历史性意义,而背后则是选手们凭借坚定的毅力和不懈努力突破极限的结果。
长春科技学院的陈俪夫在零售项目中脱颖而出,被称为一匹“跨界黑马”。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登上领奖台的姑娘,备赛前竟从未涉足过专业零售领域。而她挑战的零售项目,并不是单纯的商品销售工作,而是综合性的考验:既要制定精准的销售方案,也要完成场景设计与空间布局,还需要能熟练运用英语与客户进行专业交流,几乎等同于同时掌握“销售策划+空间设计+专业英语”三门学科。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陈俪夫将训练室当作了自己的“全天候战场”。在模拟卖场中,她细致到每一个细节:与顾客交流时的用语、商品摆放的角度、微笑的上扬弧度……所有都经过反复练习和改进。夜深人静时,她还会一帧一帧地回看白天的训练视频,记录发现的问题并加以修正。尽管过程辛苦,但她坚持每天告诉自己,“再坚持多一天!”正因如此,她咬紧牙关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用坚韧成就了自己的金牌荣耀。
另一枚金牌获得者是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的何晓嫚,她在轨道车辆技术项目中脱颖而出。作为新增的世赛选拔项目,这个领域不仅要求选手具备机械维修、电气系统维护等专业技术,还对选手的体力有着高强度要求。在以男性为主的赛项中,何晓嫚是少数女性参赛者之一。
“第一天练习时,我连零件都搬不动,更别提安装了。”何晓嫚回忆。从最初吃力到后来实现精确安装,她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提前半小时加强体能训练,哑铃、俯卧撑一项都不少。训练结束后,胳膊酸痛到连水杯都拿不稳,但她一直咬牙坚持,最终不仅提高了力量,更掌握了极高的动作精度,甚至超过了部分男选手。
这份成功背后,同样映射出深厚的传承力量。何晓嫚的教练曾是上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银牌得主,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她。从训练笔记到技术难点,每一个细节都手把手指导。学校多年来对该项目的技术积累,也为何晓嫚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技能的荣耀是靠一代代传递下来的,”如今,何晓嫚也开始指导学弟学妹,她说:“看到他们的奋斗样子,我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技能需要接力,需要大家一起跑出更加耀眼的成绩。”
吉林在铜牌项目上也展现了不凡的实力。比如,来自吉林省工程技术学校的王梓铭在珠宝加工项目中,以精湛的技艺赋予每件作品生命;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的张海文在盾构技术项目中,凭借多年的现场施工经验完美展现了企业工匠精神;吉林省理工技师学院的邓东硕则在网络布线项目中以高精度操作摘得佳绩。除此之外,制造团队挑战赛、软件测试等29个项目中获得优胜奖,这些成绩覆盖了制造业、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吉林技能人才的全面实力。
作为中国技能人才竞技的顶级赛事,全国技能大赛不仅是技能比拼的巅峰,更是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拔摇篮”。吉林选手的出色表现,无疑是日积月累的技能培养机制结出的硕果。从职业院校的“订单式培养”,到企业的“实战练兵”;从技能大师的“传帮带”,到赛事平台的“以赛促学”,多层次、多方位的培养体系正在为技能人才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搭建了梦想生根发芽的舞台。